道场揽胜

返回列表

建筑造像丨大雄宝殿

时间:2023-11-21        编辑:本站

大雄宝殿为全寺的主殿,是寺院建筑群的核心部分,也是承担寺院最主要宗教功能的场所,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下有高约一米的台基,占地七百多平方米,全殿共用36根石柱支撑,结构牢实,雄伟壮观。

IMG_4969.JPG

台基下,安放了一座造型精巧、焚化纸钱的大铁鼎。循梯进殿,殿内宽敞宏阔,蒲团整齐,供具精美,钟、鼓、鱼、磬等法器均按佛教仪轨陈列,四时香烟缭绕,幢幡飘拂,是寺僧早晚课诵和举行重要法会的庄严圣地。

IMG_9038.JPG

前廊上施卷棚天花。前檐柱间施木勾栏,仅明间有木栏门,前廊两端有砖券洞,同样设栏门。大殿内外墙壁均着白色,与深色的木构件形成鲜明对比。殿内五间不设隔墙,一气贯通,空间开敞,上施平棋天花。

IMG_0346.JPG

明间中部设佛龛,龛中供释迦牟尼佛说法像,为泥塑贴金坐像,高约一丈二尺,右手上举作说法手印。

说法像左边立像为“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俗叫老迦叶,他少欲知足,是个苦行僧,称“头陀第一”,释迎牟尼涅槃后,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右侧为阿难陀,俗叫少阿难,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侍从释迦二十五年,并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传闻佛教第一次结集,由他诵出经藏,即是最早的佛经。

AT0A9957.JPG

明间后端供阿弥陀佛站像,作接引众生的姿势:他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此台为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后的座位。佛教净土宗将它分成九等,称为“九品莲台”。

IMG_0131.jpg

大殿檐下居中悬挂的“大雄宝殿”为金底蓝字,金底遍布凸出的龙凤行云纹饰,凤纹隐现于舒卷连绵的云朵之中,龙纹浮沉在翻涌起伏的波涛之间,雕工精细,铺陈出磅礴而舒展的气势。

大殿廊下还有一居中而设的白底蓝字长匾,上书“南无释迦牟尼佛”,殿前正中的这两块匾额,以其醒目的用色突出了大雄宝殿作为寺院主殿的地位,而其温润敦厚的书法又对色彩起到调合作用,使整座建筑既显富丽堂皇又不失沉稳庄重。

IMG_0142---80.jpg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刻于大雄宝殿当心间檐柱,是清末楹联名家何元普为宝光寺所撰。

“世外人”一语双关,既指佛门中人,也指那些比世人通透,能够超越凡俗之见的智者贤人。他们的行事为人并无一定之规,更不会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天经地义,懂得这些人的高明之处,就知道随机应变不固守法则才是最高法则。天下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前一事物的结局往往成为后一事物的起因,既如此,事无大小都不必执着于结果,不必强施人力,而不妨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演化。

IMG_3267---80.jpg

此联看似出语玄妙,其实无非劝导世人消除一切执念,而何氏的“法无定法”“非法法也”却是从解除一切既定法则给人造成的限制和束缚出发,使去除我执最终导向身体、头脑、心灵的全面自由;“了犹未了”“不了了之”更是通过对世界的深刻洞察,说明人力的有限性,试图将人从对自我与世界的强求中解脱出来,使去除我执最终导向对人对己的宽容,对事对物的通达。

图片(3)---80.jpg

“每晨昏,众衲著衣,讽诵诸经秘典,永祝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尽环区黎庶,共戴尧天舜日;凡节腊,群生敷席,称礼万德洪名,惟期佛曜恒辉,法轮常转,俾色界迷流,咸沾慧露慈风”,此联共68字,是大雄宝殿最长的一副楹联,刻于尽间廊柱,为我们描绘了一轴生动的宗教生活画面。

每一个清晨和黄昏,众僧都身披袈裟,在这里念经诵典,这是寺院修行礼佛的常规仪式,也是对国家安定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祈愿,这副对联生动的描述,渊雅的措辞,把佛教与中国社会深度融合的过程浓缩于方寸之间。

DSC_0138---80.jpg

本土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阶层能有所接受、有所参与,一种外来的宗教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民间社会从佛教得到信仰和抚慰,世俗权力从佛教获取支持和襄助,知识阶层从中吸纳知识并发展思想学说。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它与中国社会的磨合适应正是在这样三个层面上交错展开,共同推进。

凡此种种,皆可见无论世事变迁,时空辗转,中国佛教始终把修行传教、昌明佛法的目的指向人间安稳,苍生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