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揽胜

返回列表

建筑造像丨藏经楼与说法堂

时间:2023-12-01        编辑:本站

大雄殿后的藏经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九楹,进深五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全寺最大一重楼阁。此楼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富丽堂皇,工程浩大。

图片.jpg

它动工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成于咸丰元年(1851年),历时四年,成就了这座全寺最雄伟的殿宇。

全殿占地约1163平方米,采重檐歇山顶样式,在中国古建筑中规格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全以石柱支撑。楼高约22米,若连上脊顶装饰,则与宝光塔不相上下,故楼前楹联称“一楼与一塔齐高”。楼分两层,底层面阔七间,有前廊,上施卷棚天花,两侧有砖砌券门,分别通向东、西方丈院。

IMG_0176.jpg

底层中央三间为说法堂,为本寺历代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明间后端设法座,座上施卷棚天花;

二层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檩,外围有一圈廊子。居中五间空间贯通,明间后端供奉千手观音塑像,次稍间放置两排藏经柜。

图片(2).jpg

檐下居中悬挂“宸经宝楼”匾额,既是堂号匾,又是对宝光寺所藏《大藏经》得自皇家御赐的说明。

图片(5--80).jpg

“宸”,本意为北极星所在之处,因为北极星的亮度和位置都比较稳定,古人认为它是固定不动的,众星无论怎样变换,都对之形成环绕之势,因此用作帝王和王位的代称,这里的“宸经”,也就是指1833年妙胜禅师得道光皇帝御赐,从京师迎回的《乾隆大藏经》,这和山门楹联中提到的“龙藏”是一回事。

在“宸经宝楼”匾之前,廊下居中处有“觉悟群生”匾,这是对藏经楼和说法堂最为准确的诠释。

IMG_3339.JPG

书之于经,宣之于口,是佛教传播义理、收服信众的两种基本方式,而正典与高僧的相得益彰,往来互证,更是佛法得以精进和弘扬的必由之径。宝光寺恰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也确实担负起弘法传道、开悟众生、醒觉迷途的责任。

国内佛寺大多将藏经楼与说法堂设在同一座殿宇之内,既是出于功能性考虑,也体现了以经书与讲说共彰佛法的理念。

20220311_4729-HDR.jpg

立足于藏经楼前,进入视线中心的这两块匾额,标识和解说了这座寺中最大殿宇的功能。而细摩其中的款识,推究其中的人事,则令人仿佛触摸到那些久已逝去的岁月和音容。藏经楼不仅收藏着佛教的至高经典,也通过这些匾额收藏着宝光寺的历史,收藏着各色各样的人生。

IMG_1288---80.jpg

藏经楼的匾额蕴含着佛理,而这里的楹联则包含着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贝叶香浓,三藏括三乘之秘;金绳影直,一楼与一塔齐高”一联,刻于楼前居中的廊柱上,为著名学者李惺所题写。“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的合称,“三乘”则是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的合称,“三藏括三乘之秘”的意思是说佛经三藏囊括了佛法的一切要义。

此联的巧思集中于“一楼与一塔齐高”,一语双关,既实指藏经楼与宝光塔在物理高度上不相上下,又喻示拥有三藏真经的藏经楼与供奉佛骨舍利的宝光塔具有同等的精神高度,都是宝光寺的重地。

图片(3).jpg

佛教的传播,既是一个通过讲法习经弘扬教义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精神象征的过程,因而佛经汉译与佛骨东来都是中国佛教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宝光寺在这两方面都拥有标志性的收藏,这正是它得以成为禅林重镇的一个重要条件。